据多方媒体报道,今年下半年,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将再度来华访问。这是他在成功连任后的首次中国之行,也是近两年来的第二次正式访问中国中鼎策略,备受外界关注。
【澳总理阿尔巴尼斯将在不久后来华访问】
而就在这位澳洲总理准备启程之前,中国驻澳大使肖千的一番表态引发了外界高度关注:他直接点名澳方在“港事件”上“缺乏道义”。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外交表态,而是中方对澳方在港口问题上“言而无信”的严正提醒。
事情要追溯到2015年。当时,澳政府以商业租赁形式,将达尔文港口的运营权交由中企岚桥集团,租期为99年。这是一笔标准的市场交易,经过了当时澳联邦政府的安全审查,并未遭到否决。
对于中国企业来说,这是一次合理合法的海外投资。而对于澳方来说,这笔交易也带来了资金注入、港口改造、就业机会等多重利好。
可谁也没想到,这笔本应互利共赢的合作,竟在几年后被政治化。今年4月,正在竞选连任的阿尔巴尼斯公开表示中鼎策略,澳政府正在考虑从中企手里收回港口经营权,理由是“维护国家安全利益”。
这一句话,让中企多年投入蒙上阴影,也让中方看清了所谓“契约精神”在澳方眼中到底有多轻飘飘。
要知道,岚桥集团接手达尔文港后,并没有“躺着赚钱”,而是扎扎实实搞建设、搞管理,投入了超过6000万澳元用于翻修港口、提升设施、优化物流系统。十年来,港口运营能力大幅提高,货物吞吐总量稳步增长,2024年更是逆势增长8%,突破3500万吨,创下历史新高。
与此同时,港口对当地的经济带动也非常明显。据澳政府统计,仅2024年,达尔文港就为该地区带来12亿澳元的财政收入,占到总财政的17%。就业、税收、商业链条一应俱全,是典型的“优质项目”。换句话说,中国企业不仅做成了项目,还真正实现了“互利共赢”。
【澳方想强行收回达尔文港口经营权】
然而中鼎策略,讽刺的是,在岚桥接手初期港口还处于亏损状态时,澳方毫不关注。如今运营有起色了,澳政府反而想强行“收回”,这怎么看都说不过去。
如果说澳方是出于经济原因想终止合作,显然说不通。根据审计报告,虽然达尔文港去年账面上亏损1.2亿澳元,但实质上吞吐量在涨、税收在涨、就业也在涨,是典型的“发展中亏损”,远谈不上经营失败。
显而易见,这明显不是经济问题,而是政治算计,背后真正推动澳方立场转变的,是美国。
达尔文港距离美军在澳大利亚的轮驻基地仅15公里,美军在该地部署有6架B-1B轰炸机。在美国看来,这一地理位置对其推行“印太战略”至关重要,是其“双锚战略”的南端支点,北边是日韩基地,南边就是澳洲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美国五角大楼在2024年的“印太战略”报告中,明确将达尔文港列为“关键补给节点”,并承诺将为澳方“重新掌控”港口提供3亿美元的军事建设资金支持。这等于是明牌告诉澳大利亚:你负责赶走中企,我负责出钱修军港。
这就是问题的核心所在。澳方并非真的在意中国企业是否盈利,而是在权衡美国的“安全承诺”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之间的分量,最终更倾向于抱美国大腿,而非坚持独立自主的国家利益。
【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肖千】
在此背景下,中国驻澳大使肖千的表态,直击要害。他指出,中企在达尔文港的投资和建设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,不应因为政治压力而遭受不公对待。特别是,“港口亏损时把它租出去,盈利时却想收回来”,这不仅在商业上站不住脚,在道义上更是说不过去。
这番话虽简单,却道出了中方在国际上一以贯之的立场:规则要稳定,契约要尊重,合作要讲诚信。如果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都不能获得应有的保障,又怎么让中国企业、政府、甚至民众对中澳合作继续抱有信心?
当前的中澳关系,虽然比起最紧张的2020年前后已经明显回暖,但仍处在一个敏感且微妙的时期。中国一直表现出最大耐心与善意,从恢复贸易交流到积极邀请澳总理访华,释放了清晰的合作信号。
但这一切的前提是:澳大利亚也要有所回应,不能一边欢迎中方合作,一边又在背后拆桥断路。如果港口事件处理不好,不仅将打击中国企业在澳的投资意愿,也可能导致中澳关系再次降到冰点。
总之,中澳之间关系发展,不能只靠嘴上说“我们重视中国”,而要通过实际行动来维护信任。如果阿尔巴尼斯总理此次访华想带回成果,那就必须先在达尔文港这件事上,给中方一个“听得进去”的答复。
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